中國臺灣網(wǎng)11月6日訊 據(jù)臺媒“中時新聞網(wǎng)”報道,臺灣地區(qū)首艘“自造”潛艇原型艦“海鯤號”原定11月交艦,但進度難如預期。美國《國家利益》雜志2日發(fā)文表示,臺灣的“防務自主計劃”因內(nèi)部管理不善,面臨嚴重威脅,并指出“海鯤號”至今僅能測浮航。對此,有臺灣網(wǎng)友諷刺,潛艦無法進行潛測,變成“浮水艇”。
報道稱,依照合約,“海鯤號”應于11月交付給臺海軍,且必須完成浮航、淺水潛航、深水潛航等海測科目。但臺灣國際造船股份有限公司(簡稱臺船)無法達到上述目標。臺當局防務部門10月20日坦言,潛艦建造是首次自制,確實沒有想到現(xiàn)實可能遭遇的困難。
臺當局防務主管部門負責人顧立雄3日在臺立法機構表示,“海鯤號”的建造成本總計約368億元新臺幣,預計11月會做一次浮航測試;臺海軍參謀長邱俊榮強調(diào),“海鯤號”絕對沒有外傳的漏水問題。
對此,有臺灣網(wǎng)友質(zhì)疑:“浮航項目不是測試過了?我想看潛航”“干脆把‘海鯤號’叫游艇不就好了嗎?”“浮錢艦適合用來當靶船”“能不能叫綠營政客親自進去艦內(nèi),然后潛航”“沒聽過‘浮水艇’”。(編輯/李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