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響中國】“投資于人”,見物更見人
今年以來,《關于進一步保障和改善民生 著力解決群眾急難愁盼的意見》、《育兒補貼制度實施方案》等一系列服務民生、保障民生的政策舉措陸續出臺。近期出爐的相關統計數據顯示,全國31個省區市上半年財政支出中,民生領域支出普遍占到總支出的七成以上,真金白銀“投資于人”。持續有力的民生政策,實打實的資金投入,讓民生暖意直抵千家萬戶。
“投資于人”,是指將更多財政資金和公共資源投向教育、就業、醫療、社會保障等民生領域,投入到人的能力提升、健康維護、職業發展和潛力開發中,以消費潛力釋放和人力資本提升驅動經濟高質量發展。2023年5月,習近平總書記在二十屆中央財經委員會第一次會議上指出,“把‘投資于物’同‘投資于人’緊密結合起來,盡力而為、量力而行,建立健全覆蓋全人群、全生命周期的人口服務體系”。今年的《政府工作報告》進一步強調“投資于人”,明確要“推動更多資金資源‘投資于人’、服務于民生,支持擴大就業、促進居民增收減負、加強消費激勵,形成經濟發展和民生改善的良性循環”。“投資于人”,是為了更好滿足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是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的具體體現。“投資于人”,也是我國經濟社會發展到一定階段的必然要求,是我國謀劃長遠發展的主動選擇。
“投資于人”是相對于“投資于物”而提出來的,體現“見物更見人”的投資理念。過去很長一段時間,對基礎設施、廠房設備等“物的投資”立竿見影,極大助力了我國經濟起飛。現在,工業化和城鎮化進入了新階段,鋪攤子、上項目的老路子難以持續。2024年,我國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已達52萬億元,放在全球來看也是“大塊頭”。然而,投資效率卻在下降,從2008年到2023年,我國增量資本產出率由2.84攀升至9.44,表明增加產出所需的投資明顯變多。同時要看到,越來越多的人愿意為自身健康、美好體驗、能力提升買單,教育、醫療、文化、旅游、住房、保險等發展型消費逐漸成為新的消費熱點,且帶動放大效應明顯。傳統“物”的投資邊際收益遞減與“人”的投資乘數效應對比日益彰顯,投資重心就要從“物的積累”轉向“人的發展”。
人是經濟體系中最具活力的生產要素,是深植于經濟社會發展歷史進程之中的實踐主體,是發展的出發點和落腳點。“投資于人”的本質是通過提升人的知識、技能、健康水平和社會適應性,提升全社會人力資本和專業技能,將“人力資源”轉化為可持續增值的“人力資本”,將“人口紅利”轉化為“人才紅利”。“投資于人”所獲得的勞動者個體素質能力提升和人力資本價值增值不僅是人的全面發展的重要內容,而且是社會財富增值乃至經濟社會發展的重要源泉。目前我國高技能人才僅占就業人口總量的7%,技能勞動者的供給仍小于需求,求人倍率長期保持在2以上。加大人力資源開發力度,不僅可填補新興產業人才缺口,更能促進高質量就業,釋放居民消費潛力。可以說,“投資于人”,投的是當下,贏的是未來。
需要明確的是,“投資于人”與“投資于物”并非對立。強調“投資于人”,并非摒棄對“物”的投資,而是追求民生性投資與生產性投資的均衡發展,實現“見物”與“見人”的有機統一。物的積累,最終是為了實現人的發展。要讓物的投入服務于人的發展,讓人的進步反哺物的升級,在保障和改善民生中打造出新的經濟增長點,讓發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體人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