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進中國丨“土疙瘩”變甜蜜“金飯碗”
“堅決不能把任何質量不達標的瓜裝箱發貨,缺貨的訂單盡快全額退款。”8月,新疆哈密市巴里坤縣三塘湖鎮的苦豆蜜瓜熟了,閆小兵忙著查看互聯網上的訂單銷售數據,一再給銷售團隊強調,“寧可賠錢,也不能砸了三塘湖哈密瓜的招牌。”
閆小兵是巴里坤縣小兵種植專業合作社負責人,2016年,他放棄外企工作的優厚待遇,回到家鄉三塘湖鎮做起了“瓜農”。
閆小兵(左一)和種植戶在瓜地里品嘗苦豆蜜瓜。人民網記者 陳新輝攝
“父母種了一輩子哈密瓜,那是記憶里最好吃的瓜,但不是銷不出去,就是賣不出價格。”閆小兵說,“我想回來給他們賣瓜。”
三塘湖鎮的哈密瓜銷售難,與地理位置有關,該鎮在巴里坤縣城以北80公里,與蒙古國邊境相鄰,地處偏遠。
“我想要種植出兒時記憶中哈密瓜的味道,帶動鄉親們致富。”閆小兵的想法遭到父母的反對,卻抵不住他態度堅決,只能陪著“折騰”。
“在做農業的過程中幾乎年年都有坑,坑坑不一樣。”閆小兵回憶第一年種瓜的情景,他想追求極致口感,計劃等瓜熟透了再采摘,結果一場三天三夜的雨,50多畝地的瓜全部裂了,“我真的賠慘了,當時,好多老鄉都認為我第二年絕對不會再種地了。”
閆小兵卻在想,應該種什么品種的瓜?取個什么名字?銷售渠道怎么建立?包裝如何設計?物流快遞如何解決?
“父親給我傳授了一種傳統種植方法,利用三塘湖地區常見的苦豆子泡水進行灌溉,可以培育出品質上乘的哈密瓜。”閆小兵開始挨家挨戶拜訪瓜農,請教這種古法種植的訣竅,苦豆、羊糞種植法能夠復原正宗新疆哈密瓜的風味。
他以家里的6畝地為起點,展開一場實驗,希望通過實際的操作和結果,來證明自己通過網絡訂單銷售精品哈密瓜的思路切實可行。
2017年,古法種植的哈密瓜試種成功。這種哈密瓜的成熟期約為85天,閆小兵于5月份開始種植,其成熟期恰巧填補了常規哈密瓜與晚熟哈密瓜之間的市場空缺,即在7月底至8月初成熟,從而為消費者提供了新的選擇。
巴里坤縣商經委和電商公共服務中心的運營團隊找到了他,一群有創業夢想的年輕人一拍即合,給這種哈密瓜取名“苦豆蜜瓜”。
“在種植中,我們保留了如‘苦豆施肥’等優質傳統種植技法,確保一藤一瓜以獲得更好的甜瓜品質。”閆小兵說起苦豆蜜瓜非常自信。
閆小兵和運營團隊積極對接各類電商資源,建立銷售渠道。得知苦豆蜜瓜銷售遇阻,巴里坤各級黨組織精準協調,牽線幫小兵種植專業合作社成功引進中國扶貧基金會善品公社電商平臺。針對巴里坤地里位置偏遠,物流快遞成本偏高的難題,巴里坤縣相關部門帶隊多次與物流公司洽談運輸合作,降低物流快遞價格,幫助農特產品走出去,
同時,閆小兵牽頭成立的合作社加入三塘湖鎮企業聯合第二黨支部,正式構建起“黨建引領+合作社帶動+電商賦能+農戶參與”的發展模式,為“兒時的味道”打開一條新通道,讓曾經“養在深閨”的苦豆蜜瓜,飛出戈壁,端上全國人民的餐桌。
裝箱打包好的苦豆蜜瓜。胡阿西·阿扎提供圖
2017年,苦豆蜜瓜在線銷售額達到104萬元,2018年達到196萬元,此后每年都有大幅遞增,“今年預計銷售額超過2000萬元。”閆小兵言語中充滿了豐收的喜悅。
如今,小兵種植專業合作社苦豆蜜瓜的種植面積達600余畝,帶動當地瓜農每公斤平均增收1元錢,帶動當地100多戶群眾共同富裕,讓家鄉的“土疙瘩”變成了鄉親們致富的“金飯碗”。
“能帶著鄉親們一起增收致富,是這片土地給我最甜蜜的回報。”閆小兵的這份甜蜜事業,正隨著電商的翅膀,飛向更遼闊的遠方。(人民網“行進中國”新疆調研采訪團 唐曉勇、王欲然、唐佳、唐宋、楊睿、李欣洋、陳新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