傳統產業“煥新”、新興產業“領跑” 企業科技創新主體地位實現“新躍升”
央視網消息:記者從9月9日上午在國務院新聞辦公室舉行的“高質量完成“十四五”規劃”系列主題新聞發布會上了解到,“十四五”期間,我國工業經濟穩中有進,“壓艙石”作用更加凸顯。
工業和信息化部數據顯示,2020年—2024年,我國全部工業增加值從31.3萬億元增長到40.5萬億元,制造業增加值從26.6萬億元增長到33.6萬億元。整個“十四五”期間,制造業增加值增量預計將達到8萬億元,對全球制造業增長貢獻率超過30%。制造業增加值占全球比重約30%,總體規模連續15年保持全球第一。制造業門類體系完整優勢更加明顯,在全世界504種主要工業產品中,我國大多數產品的產量位居全球第一。
傳統產業加快“煥新” 新興產業加速“領跑”
工業和信息化部負責人在發布會上透露,“十四五”期間,我國實現了傳統產業加快“煥新”、新興產業加速“領跑”。
傳統產業是我國制造業的主體,增加值、用工人數等主要指標都占全部制造業的80%左右,這些產業大多是基礎產業和民生產業。我國始終堅持高端化、智能化、綠色化、融合化方向,推動傳統產業轉型升級。
工業和信息化部部長李樂成介紹,“十四五”以來,支持46個城市開展新型技術改造城市試點,累計建成了230多家卓越級智能工廠和1260家5G工廠。工業機器人新增裝機量占到全球的比重超過50%。鋼鐵、水泥熟料等單位產品的綜合能耗總體上達到世界先進水平,綠色電解鋁年產量超過1000萬噸。
李樂成表示,近年來,新能源汽車、光伏、鋰電池、船舶與海洋工程裝備等一批具有國際競爭力的優勢產業培育壯大。2024年,我國新能源汽車產銷量約是2020年的9.5倍,光伏和風電裝備產量位居世界前列。累計培育形成60余個新興產業領域國家先進制造業集群,創建23家國家自主創新示范區。
我國企業研發經費占全社會研發經費超75%
工業和信息化部數據顯示,“十四五”期間,規模以上制造業企業研發經費占營業收入比重超過1.6%,570多家工業企業入圍全球研發投入2500強,企業科技創新主體地位實現“新躍升”。
“十四五”期間,國家級制造業創新中心總數達33家,突破近700項關鍵共性技術,打通基礎研究到產業應用的瓶頸。我國累計認定187家工業和信息化部重點實驗室,遴選首批241家工業和信息化部重點培育中試平臺,架起產品從“實驗室”到“生產線”的橋梁。在創新產出方面,工業企業發明專利申請數從“十三五”末的90.7萬件提高至2024年的124.4萬件,在當年發明專利申請總數中的占比從60%升至65%。
李樂成介紹,企業研發經費已占全社會研發投入總量的四分之三以上,2024年技術合同成交額達6.8萬億元。出臺人工智能等22個產業標準體系,制定發布9263項行業標準,支持國內企業牽頭制定國際標準500多項。企業發明專利產業化率達53.3%,較“十三五”末提高8.4個百分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