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社區,我的家”
2025-11-06 08:31:00
來源:福建日報
字號
夢想在這里起航
2020年,平潭海壇街道臺康社區正式獲批福建省基層對臺交流示范點。隨著越來越多臺灣青年入住臺康社區,這里已經成為他們追逐夢想、生活學習的港灣。
近日,記者走進位于臺康社區的唯服社藝術商店,捏捏樂、咖啡豆手串、手工冰箱貼等文創商品琳瑯滿目,前來選購的顧客絡繹不絕。“歡迎光臨,請隨意挑選,樓上還有拍照打卡區噢!”主理人林萱佑微笑著說。
這個“95后”姑娘來自一個兩岸婚姻家庭——她的母親是平潭人。這份跨越海峽的親情聯結,也流淌進了她所打造的藝術空間里:一進門,一塊背景板上生動描繪了高鐵從平潭駛向臺北的景象;往里走,臺灣老電影海報貼滿整個墻面;沿樓梯而上,復刻自臺灣桃園機場的打卡墻令人會心一笑……漫步店內,嵐臺元素俯拾皆是。“我們打算將這塊兒改造成臺灣文創專賣區,未來會從臺灣引進冰箱貼、手辦等產品。”林萱佑指著一個展臺介紹道。
這間商店,是林萱佑和丈夫游程諾共同的心血。2016年,懷著對大陸的憧憬,林萱佑從臺灣新北搬來平潭定居。4年后的一個夏夜,她意外邂逅了平潭小伙游程諾,一段不期而遇的愛情悄然展開。
當愛情修成正果,事業的種子也生根發芽。林萱佑熱衷于設計文創,腦中總有層出不窮的創意;而游程諾很看好家鄉旅游業的發展前景,準備干一番事業,于是,這對情侶打算開一間DIY手作商店。
經過一番尋覓,他們將目光鎖定在臺康社區。“當時這條街剛起步,背靠臺灣文化廣場,已聚集了不少臺胞創業者。我們預感到一個特色消費圈即將形成。”林萱佑說。
這份期待沒有落空。2021年春天,唯服社藝術商店甫一開業便爆火,顧客在此不僅可以選購精美的文創商品,還能手工制作燙畫文化衫、冰箱貼等。憑借沉浸式手作體驗,唯服社藝術商店成為市民和游客爭相打卡的“寶藏店鋪”。每逢周末,附近的孩子總愛跑到唯服社藝術商店,圍著林萱佑做手工。前段時間,夫妻倆還應臺康社區的邀約,設計了社區文化衫。
事業蒸蒸日上,生活也開花結果。去年10月,林萱佑與游程諾喜結連理,并迎來了寶寶“阿哲”。
窗外,陽光和煦,又一批客人推門而入。在這個充滿創意與溫情的藝術空間里,一段段跨越海峽的故事仍在續寫。
“讓家園變得更美好”
10月13日下午,臺康社區康德世家三期小區活動室里,一場業主與原物業公司的糾紛調解正在進行,空氣有些凝重。
“你們說撤就撤,這下停水停電,日子還怎么過?”業主林阿姨扯著嗓門喊。“我們也有難處,公司難以為繼,不得已才退出小區的。”物業公司工作人員一臉為難。
康德世家三期,這個有著10多年歷史、400多戶住戶的老小區,前不久因原物業公司退出,管理一度陷入真空,垃圾清運、安保維護都成了居民們心頭上的大石頭,矛盾一觸即發。
坐在兩方人馬中間的,是臺胞社工蕭修祺。他沒有急著評判對錯,而是給雙方各遞上一杯溫水,輕聲說:“大家各有各的難處,我們現在坐在這兒,不是為了翻舊賬,而是為了找到一個可行的方案,解燃眉之急。”
一杯溫水,幾句共情的話,緊張的氣氛頓時緩和了不少,調解這才得以繼續。隨后數日,經過多場調解,雙方終于達成一致,并于10月底引入一家新的物業公司負責小區日常事務運轉,垃圾清運等一系列問題迎刃而解,小區逐步恢復了往日的秩序。
2022年入駐臺康社區擔任社工的蕭修祺來自臺灣臺中,是平潭首批引進的臺灣社工之一,如今和妻女共同生活在臺康社區。
身為一名有著近10年經驗的資深社工,蕭修祺的工作始終圍繞著“人”與“情”進行。他時常想,一個真正有溫度的社區,不在于設施多新、硬件多好,而是鄰里之間能否守望相助,以及居民是否真正把社區當成家。
在蕭修祺看來,破解社區治理難題的鑰匙,就藏在家長里短之中。為了充分收集社情民意,蕭修祺總是走街入戶,耐心傾聽每一戶家庭的意見。“你看,有住戶提出希望為孩子們打造安全玩耍的公共空間。這反映出居民對社區生活品質的更高期待。”他翻著手機里的記事本向記者介紹,“培養居民參與社區治理的意識至關重要,要讓居民真正成為社區的主人翁。”
蕭修祺似乎總在路上。策劃公益讀書會、開辦親子課堂、進行家庭心理教育……他將臺灣社工服務理念帶到了這里,用心服務青少年、老人等群體。“平潭給了我家的感覺,我也希望盡己所能,讓這個家園變得更美好。”蕭修祺說。
讓臺康的人氣更足更旺
走在臺康社區,移步易景。龍山俚彩虹街、臺灣風情影視基地、臺灣文化廣場……多個臺式打卡地串珠成線,成了臺胞們寄托鄉愁的驛站。
一個深秋的夜晚,在龍山俚彩虹街,主打蚵仔煎、大腸包小腸、鹵肉飯等臺灣特色美食的餐車一字排開,蒸騰的熱氣與鼎沸的人聲相互交織。
“你們看,這里是不是和臺北士林夜市很像?”人潮之中,50歲的臺胞郭水郎正領著臺灣朋友體驗海島夜生活,嘴里還不忘介紹當地的人文特色。
郭水郎來平潭已經有8個年頭。看著當地旅游業日益興旺,郭水郎決定借助臺灣的資源優勢,和朋友從事旅游演藝業。
今年6月,龍山俚彩虹街正在醞釀一場煥新重啟,恰逢郭水郎帶著幾名臺灣客商前來考察。在朋友引薦下,郭水郎一行來到臺康社區黨群服務中心。“來呷茶!”辦公室里,茶香氤氳,兩名臺灣社區營造師正圍坐品茗,一見到他們便招呼坐下。不一會兒,社區黨委書記劉愛英也走了進來,開始介紹社區的特色與當地產業政策,言辭懇切,有問必答。
這股撲面而來的熱情,讓郭水郎既驚又喜。“走過那么多地方,還是第一次遇到一個社區,把招商引資做得像‘搶’項目那樣主動。”他打趣道。
茶過三巡,話語投機,劉愛英對社區發展的清晰規劃與愿景深深打動了郭水郎。加之這里與臺灣相似的生活環境,令他當即決定落地臺康社區。
今年“十一”長假,郭水郎迎來入駐臺康社區后的首秀。在距離社區不遠的豪望角露營地,一場嵐臺閩南歌會連演兩晚,6名來自臺灣的閩南語歌手登臺獻唱《愛拼才會贏》等膾炙人口的金曲,幾百名市民和游客相聚于此,或隨節拍搖擺,或高聲跟唱,現場歡快熱鬧。
回顧這場面,郭水郎心中涌起一股暖流。“多虧了社區小伙伴的熱情相助,他們幫我聯系場地、提供物資,像家人一樣。”
首戰告捷,令郭水郎信心大增。廈門、福州、深圳……接下來,他的行程排得滿滿當當,將密集對接兩岸閩南語歌唱團隊,計劃明年元旦在臺灣風情影視基地舉辦鄧麗君歌唱比賽,既是向經典致敬,也要讓臺康的人氣更足、更旺。
[責任編輯:黃曉迪]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