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一杯茶到一座建筑 福建300多項兩岸共通標準鋪寬融合路
2025-11-07 14:59:00
來源:東南網
字號
東南網11月7日報道(記者 盧金福)“制定兩岸共通的美人茶標準,既是行業規范化的起點,更是推動兩岸茶產業交流的紐帶。”近日,《海峽兩岸共通 美人茶加工技術規程》等29項省地方標準正式批準發布,將于明年1月24日起正式實施。作為規程主要起草人之一的“90后”茶人、臺青彭安源坦言,標準落地將讓美人茶品質與知名度再升級,推動兩岸茶產業深度融合,更能吸引臺青投身這片交流熱土。
兩岸標準共通作為“新四通”之一,已經成為兩岸融合互通的橋梁紐帶和技術支撐。截至目前,福建已出臺共通標準300多項,覆蓋電子信息技術、農產品、服務業、新能源等領域。
臺青接棒 以標準激活產業活力
大田縣作為“中國美人茶之鄉”,與臺灣東方美人茶有著深厚淵源。1999年,臺商彭寶法攜臺灣優良茶種與制茶工藝落戶大田,創辦當地首家臺資茶企,拉開閩臺美人茶產業攜手發展的序幕。
如今,其子彭安源接過接力棒,不僅將茶產業升級為4A級旅游景區,更通過“茶業鵲橋”培育兩岸制茶人才,其“江山美人”茶斬獲歐盟有機認證及30余項茶賽大獎,成為兩岸產業合作的亮眼成果。
《海峽兩岸共通 美人茶加工技術規程》由三明市大田縣茶葉協會、福建農林大學、臺灣省茶商業同業公會聯合會等兩岸單位共同起草。標準規定了美人茶加工的鮮葉原料、加工條件、工藝流程、初制加工、精制加工、質量管理等內容,適用于美人茶加工的各個環節。
“此前兩岸美人茶生產、品鑒無統一標準,給產業協同添了不少阻礙!迸戆苍凑f,標準起草中,兩岸茶人反復打磨術語表述與流程規范,只為立下行業“通用標尺”。盡管茶葉品鑒存在主觀性,標準化落地有難度,但這套規則能為企業品質把控提供指引,更能助力地方品牌推廣與兩岸產業深度對接,未來希望能上升為國家標準,讓兩岸都能認可采納。
以標準為支撐,彭安源的茶事業不斷拓展:在全國多地設有加盟商和經銷商,通過參與各類展會拓展省外市場。針對年輕消費群體和快節奏生活場景,推出立體袋泡原葉茶,解決傳統工夫茶耗時久的痛點;同時創新研發融合玫瑰、茉莉、梔子等花香的窨花茶,打破傳統茶飲邊界。
大田縣的茶產業也隨之壯大,目前種植面積近10萬畝,擁有加工廠1310家,全產業鏈年產值達40.5億元,美人茶年產量占全國七成,帶動10萬從業者增收!拔覀儗⒓訌娂夹g規程的宣傳推廣,引導更多茶企按標準生產,持續深化兩岸美人茶產業合作!贝筇锟h茶業發展促進中心副主任涂萃林表示。(文中圖片由受訪者提供)
從生活到產業 標準織密融合網
標準共通的暖意,藏在兩岸民眾的日常里。在廈門“兩岸建筑設計標準共通試點”區域,金門同胞許先生帶著年邁父親出行時倍感便捷:“這就是我們期待的廈金同城生活!被A設施標準的無縫銜接,讓“兩岸一家”的熟悉感觸手可及。
在農業領域,嘉寶果的引種故事見證標準的力量。20世紀90年代,福建從臺灣引種嘉寶果,今年9月,《海峽兩岸共通 嘉寶果種苗繁育技術規程》實施,填補了品種繁育的技術空白,為兩岸嘉寶果產業資源融合、優勢互補提供支撐。
共同的文化記憶,在標準共通中得以傳承深化。今年9月10日起實施的《海峽兩岸共通 媽祖祭典》標準,是全國首個以媽祖文化為載體、推動兩岸標準化共通的地方標準,為兩岸媽祖祭典活動提供統一、規范的技術指引,助力媽祖信俗活態傳承與創新發展,深化兩岸社會互信、強化文化認同,為兩岸文旅融合發展注入新的活力與動力。
福建與臺灣隔海相望,共同面臨臺風、暴雨、強對流等災害性天氣的考驗。9月10日起正式實施的福建省地方標準《海峽兩岸共通 閩臺地區平均風速剖面模型評估方法》,是首部海峽兩岸氣象領域共通標準。兩岸專家學者通過對比分析大陸、臺灣以及國際現行的8部風荷載規范,創新性地提出了一種平均風速剖面計算方法,有效彌補了原有計算方法未考慮地形、臺風等因素所存在的不足。
平潭綜合實驗區氣象局業務科技科副科長何捷表示,該《方法》的實施,意味著兩岸在跨海大橋、高層建筑等工程的建設方面有了可供參考的標準,使得相關技術依據更統一、更可靠,從而提高協同工作的效率。
制度保障層面,福建正加速立法護航。今年9月24日,《福建省促進兩岸標準共通條例(草案)》提交省人大常委會會議一審。這是該領域大陸首次立法,鼓勵閩臺企業、科研機構、高等院校、社會團體等共同制定共通標準,在各具優勢的行業領域開展標準化合作。
福建提出2027年前建成兩岸標準共通展示館、兩岸碳計量公共服務平臺和兩岸標準實施驗證基地,將平臺打造成線上線下相結合的兩岸標準共通研究、交流、服務大平臺。
[責任編輯:黃曉迪]


